城市生命線工程作為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 "血管神經",其政策體系經歷了從物理空間治理到數字化韌性建設的演進過程。

本文系統整合 2014 年以來國家及地方層面的核心政策,構建 "戰略引領 - 監測防控 - 更新改造 - 地方實踐 - 保障支撐" 的完整政策框架,為理解我國城市安全治理現代化路徑提供全景視角。

一、國家級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
我國城市生命線政策體系以 2014 年為起點,逐步形成多層次、全覆蓋的政策架構。
國務院辦公廳 2014 年印發的《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》(國辦發〔2014〕27 號首次確立 "先地下、后地上" 的建設原則,提出建立施工掘路總量控制制度,為地下管線治理奠定基礎。這一階段政策重點在于解決 "馬路拉鏈" 等基礎設施建設亂象,建立統籌協調機制。
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成為政策發力重點始于 2021 年,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發布的《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設指南(試行)》(安委辦函〔2021〕45 號)明確要求分階段建設監測平臺,重點覆蓋燃氣、供排水、橋梁等生命線工程,強調 "政府統籌 + 部門協作" 的工作機制。該文件奠定了城市安全風險數字化監測的制度基礎,推動城市安全治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。
2023 年發布的《"十四五" 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進一步提出硬性目標:2025 年前實現地級市重點生命線領域監測全覆蓋。這一要求將城市生命線安全提升至國家城鎮化戰略的核心位置,與地下綜合管廊建設、架空線入地等工程形成政策合力。
2024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《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》標志著政策進入新階段。該文件提出到 2030 年建成一批高水平韌性城市的戰略目標,明確要求對供水、排水、供電、燃氣等市政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,建立地下管網 "一張圖" 體系,實現全流程智慧管控。特別強調新建市政基礎設施的物聯設備應與主體設備 "四同步"(同步設計、施工、驗收、投入使用),為生命線工程智能化建設確立了技術標準。
二、監測預警與風險防控專項政策
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體系建設呈現 "國家指南 - 地方標準 - 企業實施" 的三級推進模式。國務院安委辦 2021 年指南確立了監測平臺建設的總體框架,要求整合各部門數據資源,建立跨領域、跨部門的協同機制。2023 年升級版指南進一步優化平臺功能,強化數據共享與預警響應效率,明確了地級市監測覆蓋的具體技術指標。
在地方層面,安徽省率先形成標準化體系,其印發的《安徽省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指南(試行)》和《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技術標準》,規范了工程設計、建設、運行全流程管理。"合肥模式" 作為全國標桿,通過建立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,實現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下降約 60%,風險排查效率提高約 70% 的顯著成效,已在全國數十座城市推廣應用。
河南省則通過《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三年行動方案(2023—2025 年)》構建了量化推進路徑2023 年實現省轄市 "三高"(高風險、高敏感、高后果)區域燃氣、排水監測覆蓋;2024 年擴展至橋梁、熱力等全部六類設施;2025 年實現全省所有縣(市)全覆蓋。該方案創新提出 "市、縣一體化" 模式,要求建設涵蓋地上地下的安全工程數據庫,形成監測感知 "一張網" 和 "一網統管" 的運行機制。
北京市 2021 年《關于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》從空間、工程、管理、社會四個維度部署 78 類任務,2024 年進一步編制專項規劃,重點提升水、電、氣、熱等生命線韌性,謀劃 "平急兩用" 項目建設。上海市則將生命線工程與氣候變化適應相結合,在《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(2024-2035 年)》中提出構建基于數字孿生、人工智能的協同觀測網絡,增強極端天氣下的生命線系統應對能力。
三、城市更新與設施改造政策
城市生命線更新改造與城市更新戰略深度融合,形成政策協同效應:
住房和城鄉建設部《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設備更新工作實施方案》明確要求在地下管網、橋梁隧道等設施加裝物聯感知設備,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向智能設施轉型。
國務院《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》將 "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" 列為重點任務,強調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風險防控能力。
地方層面:
上海市制定了具體量化目標:2024-2029 年完成供水管道改造 700 公里、排水管道改造 800 公里,全面完成 2900 公里老舊燃氣管道改造。同時以廊體標準化為方向推進綜合管廊建設,形成集約化管線敷設模式。這種 "改造 + 新建" 并重的策略,有效提升了城市基礎設施的整體韌性。
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成為生命線工程集約化發展的重要載體。自 2015 年試點以來,全國 279 個城市累計開工建設管廊項目 1647 個、長度 5902 公里,已形成廊體 3997 公里。
《"十四五" 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》明確要求在新城新區和開發區推行地下綜合管廊模式,重慶等城市規劃建設長達 60 公里的大型綜合管廊,為管線提供安全穩定的地下空間。
四、資金保障與長效機制政策
資金與機制保障政策為生命線工程提供可持續支撐。
財政部等六部門 2024 年 9 月實施的《市政基礎設施資產管理辦法(試行)》,通過規范市政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管理,為生命線工程智能化改造提供資金統籌依據。
住房和城鄉建設部、財政部聯合啟動的城市更新行動,已確定首批 15 個城市獲得中央財政專項補助,重點支持地下管網更新和綜合管廊建設。
河南省創新資金籌措機制,提出爭取國家資金、加大財政投入、引導金融支持的多渠道方案,明確要求各地在城市更新和老舊管網改造中預留專項資金。
安徽省則通過成立燃氣、供排水等專業研究院,打造從科技研發到市場服務的完整產業鏈,為生命線工程提供技術與資金雙重保障。
在運行機制方面,多地建立了 "政府主導、企業主體、多方參與" 的協同模式。
合肥市通過政企聯動實現監測數據實時共享;北京市依托城市運行管理服務中心組建專業隊伍;河南省明確政府、行業部門和企業三方責任,制定分級應急處置預案,形成快速響應機制。
政策演進特征與未來趨勢
我國城市生命線政策呈現三大發展特征:從單一設施管理向系統韌性建設轉變,從物理空間治理向數字孿生管控升級,從地方探索向全國推廣擴展。
相關文章推薦